鄭天生
咨詢時間:周一晚上
收費標準:380元/50分
李還勝
錢磊
你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?壓抑、回避、傾訴、積極看待、轉移注意力……你有感受到,抑郁情緒雖令人心情低落、但人在此時也更容易深思嗎?焦慮情緒雖令人緊張憂心、但卻促人時刻做好準備嗎?情感則是更復雜的情緒。愛與恨、感恩與嫉羨、傲慢與偏見、創傷與修復……失眠不僅僅由焦慮抑郁引起,失眠者的內心往往有著更為深刻的情感,它們關乎人對自我的認識、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脈絡。情緒可以被調節、失眠可以被緩解,因著情緒和睡眠,也許我們還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內心。
胡海燕
王茜
嬰兒從降生到人類社會環境中的第一個剎那間開始就帶著情緒這一“出廠配置”——喜怒哀樂——每一樣對于嬰兒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并且隨著社會適應的發展衍生出更多更復雜的情緒情感。在發展的階段,是什么讓部分情緒情感阻礙孩子的發展,從而出現適應不良的困難,比如過度焦慮、抑郁甚至暴躁易怒?而這些情緒又在提示我們怎樣的信號,如何去理解這些過度的情緒?同樣情緒調節困難的父母在這個環節也會遇到更大的挑戰。如何有效地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更好得到適應環境,則成為一個家庭的任務。
宮本宏
90%以上的睡眠問題是由情緒問題導致,當你在抱怨睡眠問題的同時,更需要關注自己的情緒。
鄧雪濱
如果你睡不著,不是躺著擔憂而是起床做事,因為擔憂才是失眠的主要元兇。
高雄鷹
漫漫長夜,孤枕難眠或是輾轉反側,唏噓長嘆?如果有過這樣的經歷,您一定會覺得生活是一種折磨。當人們的情緒困擾睡眠的時候,一定是有心結需要打開,那么音樂是最能讓人敞開心扉,表達情緒,與您共情,用音樂幫助您放松身心,提高睡眠質量,讓您告別失眠,重新充滿活力,生活也會變得有滋有味,我是音樂心理咨詢師,在這里等候需要幫助的您!
周春秀
情緒會與我們的身體狀況相互作用,而睡眠是我們的身體恢復狀態的主要途徑。當我們的情緒有大的波動時會影響到我們的睡眠(興奮、抑郁、焦慮、煩躁),通常表現為失眠、入睡困難、易醒等。咨詢能夠幫助我們慢慢覺察到情緒和睡眠狀態之間的關系,通過調整情緒來改善睡眠,進一步反作用于良好情緒的產生,實現良性循環。
李宇
情緒是把雙刃劍,與情緒和諧共處是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。
吳慶濤
動力學注重從內心沖突(焦慮)、喪失與哀傷(抑郁)等角度理解情緒問題。
人類的睡眠與大部分的動物是相似的,動物通常會先尋找到安全的棲息地,然后停止活動在那兒睡覺。大多數動物的睡眠時間是具有周期性的,透過與人類相同的生理時鐘讓睡眠與外在環境的光亮/黑暗的周期同步,而有一個主要的睡眠時期——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。
人類的睡眠主要也是遵循這些原則演化而來,但它并不是這么僵化地完全遵循這些原則,不然睡覺就不過是找對時間與找對地方那么簡單的事了。不幸的是,我們人類最引以為傲的前額葉高度發展而擁有的計劃能力,它其中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形成了一些不利于睡眠的情境。即使在安靜的夜晚,當我們舒適地躺在床上時,我們仍然可以預期或想象足以干擾睡眠的威脅,就像是真的有只狼站在門口般得真實。
所以睡眠是環境、身體及心智三者的相互協調而成。外面環境修路的聲音、身體的疼痛或是經濟壓力的擔心,每一個都可能隨時干擾睡眠。而睡眠的形成又比單獨看三個因素的影響更加難以捉摸,因為環境、身體及心智會交互影響。這樣的挑戰性就猶如擁有三胞胎的母親所要面對的,她必須同時滿足三個小孩,因為其中一個若嚎啕大哭就很容易引發另一個小孩也開始哭泣。
桑米先生覺得他被過度謹慎的醫生、錯誤觀念的好心人,以及僵化的人事法規逼著一定要退休。盡管在72歲時有兩次心臟病發作,但他這位聚合物化學專家仍然擁有相當高速運作的頭腦。他是個通常在夜晚時腦袋特別靈光的問題解決者,當他還在工作時,夜晚充沛的腦力是最具有生產力的,像是農夫喜愛的午后及時雨般地有用。他即使在沒有任務時,仍然無法改變這樣的習慣。
他的太太跟桑米的醫生說他幾乎整晚沒睡,所以他們就讓桑米先生嘗試一些不同的助眠劑。剛開始,桑米先生對這些助眠劑相當感興趣,將這些藥切成小片,并且實驗不同組合或不同時間使用時的藥效如何,還自行設計了一份記錄表格來整理實驗的結果,發現所有的組合似乎都沒太大的效果。然而實際上,桑米先生知道他內心中是相當排斥這些藥物的。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去睡,從某種角度來說,睡覺等于承認了自己是失敗的。
對于失去控制感的恐懼,很清楚地干擾了桑米先生的睡眠,掌握外在的世界形成主要的自我概念核心,對他而言,技師只是幾小時的下臺休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也許有些人也有著與桑米先生類似的感覺,最后你擊敗了睡眠,因為你害怕自己在睡眠之中失去自我。你發現讓自己最舒服的是那些熟悉的內在聲音,是由黑暗的臥室里,你的內心之中不斷傳出來的聲音。最后你相信最核心的自我是包裹在這些聲音之中,這些想法、偏見、害怕或記憶也就形成了你這個人。這些不間斷的聲音也就一再向你證明,你不會人有自己掉入睡眠之中。這些內在的聲音不斷地驗證了你這個人的存在,每個夜晚你也一直在證實笛卡爾的那個假設:‘我思故我在’。
矛盾的是,那個原本設計用來睡眠的心智功能是不需額外用力花費任何心思的,當睡覺時,這個心智就會笨拙緩慢地以自己的方式運作。理想上,如果我們在努力工作一整天之后還在思考,應該想的是我們有多疲憊、我們會有多享受躺上床的感覺。嗜睡感應該會慢慢上升,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與情緒,我們所期望的結果應該是都會慢慢地消退,其中鮮明的白天記憶會慢慢融入夢境,知道意識消失。
這樣的平順轉換也許在好睡的人身上能輕易地就經歷到,但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大腦是不愿輕易放棄這些意識幽魂的,就如同上面提到的桑米先生,或是我們身旁個拒絕上床的3歲孩子,我們都會害怕腦袋真的要關機了。我們有時情愿思緒可以落在任何可暫時停頓的人事物上;可以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雜音、令人煩惱的記憶,或是覺察到的威脅,反正都更甚于掉入那虛無的狀態。